现在,国内手机厂商无论在线上市场还是在线下市场都打得不可开交,从市场调研机构CINNO公布的上半年的国内手机销量数据可以看到,华为、OPPO、VIVO、小米、苹果这5家手机厂商分别瓜分了34.30%、18.60%、18.50%、12.30%、8.6%的市场份额,我们看到各家手机厂商都不像前几年只针对线下市场(OPPO、VIVO)或者只针对线上市场(小米),而是都在线上线下同时发力。
2019上半年的国内手机销量数据
我们都了解手机厂商线上渠道通常有自营电商(如小米商城、华为消费者业务官网、OPPO手机官网、Apple中国官网等等)和第三方电商(如淘宝、京东、拼多多、苏宁、国美等等),可能大家不了解其实线上市场只能占整体销量的30%,也就是说70%的手机是通过线下市场卖出的。
赛诺2018年中国市场智能手机数据
那么,华为、小米、O/V、苹果在线下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售卖手机的呢?全国代理模式
通过国包、省包和区域代理的方式售卖手机,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管理成本低,可承担资金、库存压力,缺点在于渠道成本高,效率偏低,对产品毛利要求高。
1.国包直供(代表厂商:华为、三星、苹果)
厂商—国包—全国连锁店、区域连锁店、独立店、运营商店
2.国包分销(代表厂商:荣耀)
厂商—国包—全国连锁—省包—区域连锁、独立店、运营商店
下沉渠道模式
通过直供分销混合/厂商一体化的方式售卖手机,代表厂商:OPPO、VIVO和小米,O/V的特点为渠道层级多,渠道成本高,利益一体化,上至直辖市、下至乡镇都有O/V的店;小米的特点为渠道环节少,渠道成本较低,但是管理的难度较大,现在还只有直辖市、省会城市和部分二、三线城市有类似小米之家的直营店。
中国市场线下人员投入
据统计,华为有1-2万名业务人员,1-2万名促销员;O/V有3-4万名业务人员,促销员人数高达20万以上;小米的业务人员加上促销员不到5000人。之前看到过一个说法,本人无法验证其真假,大家可以自行判断一下:小米之所以“饥饿营销”,之所以在一个新机发布初期甚至3个月后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,甚至出现了F码这种东西,TB上加价购买小米新机的人不在少数,有很多人甚至做起了小米黄牛的生意。据说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米的销售方式,无论是线上的小米商城、小米有品还是线下的小米之家、小米专卖店,都是直接由小米管理的,如果小米在手机发布初期一次备货100万台,但是只卖出了90万台,剩下10万台没有卖出的手机就得由小米自己承担损失,而小米本来的利润率就低(毕竟雷布斯宣布综合硬件利润率不超过5%),也就是说着10万台手机的损失在当时那个阶段的小米是承受不起的。而华为、O/V往往能够有充足备货的原因在于他们有庞大的线下渠道,就算生产了100万台只卖出了90万台,这其中的损失也会均摊到各级分销商头上,对厂商本身的影响不会像小米这么大。
我也看到过很多人认为小米的“综合硬件利润率不超过5%”只是一个噱头,“性价比”其实也就那样。但是我想说的是,我们就单看线下销售这一块,小米几乎是做到了没有让中间商赚差价,而华为、荣耀、苹果有从省级到县村镇级的各级代理商,这些代理商都是需要赚差价的,O/V这20多万的促销员都是需要发工资的。可能从这个角度来看,小米还是很有性价比的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