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汽车结构、配置和设计中,有很多看上去就并非完美的设计。对于这些设计缺陷,不少车主纷纷指责是厂家偷工减料、坑蒙消费者。现在,汽车市场的环境日益激烈,在效益和成本之间合理权衡是各个厂家的难题。那么今天牛车实验室就跟大家聊一聊,这些看似不完善的设计,究竟是控制成本还是偷工减料。
偷工减料必然是控制成本,但控制成本不一定是偷工减料,这主要看这项节省的配置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否公开透明,又是否影响到了消费者的安全用车。控制成本大多体现在配置方面,偷工减料一般反应在结构方面。
在低配大众朗逸的中控台上一个手机支架代替了车辆的多媒体系统,不少网友纷纷谴责大众如此偷工减料。但实际上,低配车卖的就是"平台"而非配置,手机支架的配置就成现在配置表中和您的面前,这何谈偷工减料呢?就好比您非要在五菱宏光上找全景天窗,显然是不合适的。
很多人认为非全尺寸备胎是厂家一种偷工减料的行为,其实,使用非全尺寸备胎是一种买卖双方共同受益的行为。
作为车主来说,备胎的使用几率本就不高,全尺寸备胎体积大,会占用更多后备厢空间,并且每天拖着沉重的全尺寸备胎,无疑会增加油耗。而非全尺寸备胎的体积更小,重量轻,并且备胎仅作为应急使用,不会对驾驶带来太大影响。作为厂家来说,非全尺寸备胎的使用无疑会降低成本,增加利润。当然,如果省去的成本换来的是更加低廉的售价,相当于还是消费者得了实惠。
此外,现在不仅很多低配车没有配备雾灯,不少高级别车型也取消了雾灯配置,这是否是偷工减料呢?雾灯并非国标配置,对于低配车而言,取消雾灯是只是控制成本,与手机支架的配置类似。
而对于很多高级别车型来说,由于大灯采用了LED光源,光束的穿透力已经足够,完全没有必要再使用雾灯。因此这不是偷工减料,也不是控制成本,而是没有太大必要。
偷工减料,一般都出现在内部结构方面,这也是牛车实验室坚持拆解评测的原因。雷凌的地毡层很薄,仅有毛毡层和下面的全再生符合棉质材料填充层,并无防潮层和发泡层。用手触摸地毡层,绒布非常薄,也不是多层压制的,属于最简单的廉价材料,即便是10万元的家轿也不太常用这种地毡。其质感更像是7万元以下廉价车的材料。
宝骏510的后部防护设计客观的讲就是一塌糊涂,反正没有法规强制要求,即便完全空空荡荡也可以堂而皇之的上市,比如大众新捷达后部就没有防撞梁。如此一来,宝骏510这后杠还算不错喽?至少它还焊接了一个长方形金属条,都这么寒酸了还来了个镂空设计,厂家对于成本的控制是多么的苛求啊!这种严谨的精神用错了地方吧。关于二级缓冲泡沫,也算是醉了。这么低成本的配件,还不给个完整的,切成两小块,哎!这个后部防护形同虚设啊,只能应对超低速碰撞了。
发动机舱靠近前风挡的区域,我们一般称之为防火墙。这里最起码是有隔热阻燃棉铺设的,但是有不少车省去了铝箔隔热层。一般来说,这个区域是机舱内的高热聚集区,理应得到良好的隔热措施,也是安全设计的体现。只可惜在现实中,为了省钱,越来越多的车开始减配铝箔层。这部分虽然一眼可见,但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知情,也给偷工减料带来了方便。
车身各处的钣金胶和粘合剂,采用人工涂抹的方式,本身就是在降低成本,而人工涂抹就无法限制其规范性,随意乱涂的现场可以说是非常的普遍。虽然看似浪费了不少材料,但是相对于机器人涂胶来说,还是省了大把的钱。
各种线束遍布车内各处,累计长度甚至达到了惊人的数公里。这些线束在车内长期固定,显然不仅要经历春夏秋冬的温度气候洗礼,更是要面临着震动和磨损。如果不好好保护的话,车辆出故障都算小事,自燃的风险也是与日俱增。不过,我们在一般的车型里,也是很少能见到对线束全面保护的产品,即便是宝马3系也是大量裸露线束。
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,判断一款车究竟是控制成本还是偷工减料其实很简单,在配置方面的节省,一般都是控制成本,而涉及到结构方面的节省,则基本都是偷工减料。掌握好这两点,相信对大家的选车也会提供一定帮助。